理想i8碰撞测试引发的舆论风波,终于以一纸三方联合声明阶段性告一段落。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共同出面,以各自视角,在“行业团结”的基调下为此事基本画上句号。
后续如果没有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介入调查,这一事件大概率也就到此为止了。
说实话,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过去每当行业内部发生激烈争议,最终往往都是以“握手言和”的姿态结束。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声明的措辞来看,不难看出背后仍然有行业组织在积极斡旋协调。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收场方式,再一次让真正应该被厘清的核心问题被轻轻放下了。
首先,这起碰撞测试事件,表面上是一场营销传播“跑偏”,但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汽车行业在“内卷式竞争”环境中长期积累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理想汽车测试自家i8车型的被动安全性,本无可厚非。但其选用的“东风柳汽乘龙”二手车作为移动壁障,在测试传播中并未交代其真实角色,最终造成公众误认为这是一次“地球撞木星”式的品牌对比碰撞。值得注意的是,理想的做法并非个案。在当前汽车行业,一边高呼“反内卷”“提倡良性竞争”,一边却在实际操作中频频出现“捆绑对比”、“影射式拉踩”、“话术引战”等套路。品牌之间你来我往,互相内耗,消费者真假难辨,市场风气被严重干扰。这种营销方式,是否属于典型的“内卷竞争”行为,或许还需进一步界定,但可以明确地说,它绝不是健康的市场行为。但迄今为止,对于这种不正常的营销风气,没有人重拳出击管一管。
展开剩余64%其次,这次事件中,被动卷入的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也因此遭受了不小的质疑。尤其是网络上针对其驾驶室安全锁紧结构是否存在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这类安全结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失效,与车辆新旧、是否二手并无直接必然关联。但直至目前,涉事各方均未对此给出具体说明,是人为破坏还是产品缺陷不得而知。三方联合声明中,仅以一句“测试车辆不构成评价依据”予以轻描淡写,这种模糊回应,很难打消公众疑虑。公众对汽车安全性能、尤其是卡车这种极易造成重大事故车辆安全的质疑,不该止步于一次公关式解释,而应由更具权威性的检测机构作出清晰、系统、专业的说明。
最后,此次事件也再次引出了对检测机构定位的思考。以中国汽研为代表的第三方专业测试机构,原本应是行业公信力的象征,是“用数据说话”的专业者。然而近年来,这类机构在商业化趋势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企业服务商”而非“独立评判者”。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中,测试逐渐成为企业营销链条中的一环,机构本应具备的中立性也因此被频繁质疑。当然,测试机构需要营收无可厚非,但当商业合作逐渐演变为定制化传播内容的一部分,就必须重新审视它是否正在失去最初的技术边界与道德底线。面对这种情况,是否应当由股东方,甚至是相关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对部分机构的商业化策略进行适当约束?在保障市场活力的同时,守住行业底线?
可以说,围绕这起事件,还有诸多的可以推进的事项待解决,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行业。
说回到这次事件的原点。事实上,关于“碰瓷式”“拉踩式”营销行为,行业内早已普遍反感。在一开始,笔者认为在反内卷的大趋势下,这次事件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契机,成为有关部门严肃处理,推动行业生态改善的契机。但现在看来,整个行业,尤其是一些组织还是总想着斡旋一下,大家握手言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们当然希望看到行业团结,但更希望看到基于规则与责任的团结。如果连最基本的事实都无法厘清,连典型的竞争乱象都无法正视,连公众合理的安全疑问都无法回应,那么这样的团结“在一起”,只能是一种表面的平衡,不可能带来真正的中国汽车团结。
可以预见,诸如此类的拉踩式碰撞测试、对比式恶意营销等等还会不断上演,“躺枪”以及被拉踩的品牌还会轮番出现,而消费者,也将始终被蒙在鼓里,无法判断是非,行业风气还会持续恶化。归根结底,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件大事,即便是搞出事情,大家最坏的预期就是最后罚酒三杯。
当然,说这些不是想要挑起大家对这件事情的热炒,笔者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围绕这件事情背后的一些问题,行业敢不敢以刮骨疗伤式的动作去碰一下?值得期待。
反内卷,行业是否有勇气正面面对内卷式竞争,抓几个典型?是否不用避讳“点名批评”,该批评就批评?是否不要以团结的名义将是非对错一并模糊?与其继续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公关式团结,不如动真格,狠抓一批破坏行业竞争秩序的典型。让一切回归到规则体系之下,照章办事。
笔者认为,要想反内卷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原则问题开始划出底线,敢于对违规行为亮剑。只有让规则重新成为行业共识,让秩序回归法治轨道,行业才能真正走出内卷,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正路。
破除内卷的第一步,是不再原谅内卷本身。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概念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