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苏联最经典、影响最广的手枪,被誉为制式“小钢炮”的马卡洛夫PM绝对榜上有名。
作为冷战时期苏联武装力量的制式手枪,它不仅继承了德式设计的精髓,更以极简结构、可靠性高和维护简便,征服了全球众多使用者。
今天,我们就用军事自媒体的视角,带你全面了解这款传奇“短火”。
源自德国设计,苏联本土优化
马卡洛夫PM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苏军在战争中广泛接触到德制瓦尔特PP系列手枪后,对其击锤结构和双动发射机制颇为认可。
1949年,苏联枪械设计师尼古拉·马卡洛夫以瓦尔特PP为基础,结合本国工艺和战术需求,研发出了这款PM(Pistolet Makarova)手枪。
1951年正式列装,迅速取代了老旧的托卡列夫TT-33,成为苏军、警察、边防等部门的标配。
展开剩余78%结构简洁,可靠性极强
马卡洛夫PM采用固定枪管、自由枪机结构,总零件不到30个,极大简化了维修和制造。
该设计抛弃了复杂的闭锁机构,使得射击时回膛动作直接靠弹药膛压完成,非常适合恶劣环境下使用。
此外,它的击发结构为双动/单动扳机(DA/SA),具备手动保险,安全性也优于前代TT系列。
PM手枪全长161mm,枪管长93mm,空枪质量约730克,使用8发单排弹匣,射速适中。枪口动能不高,但后坐轻,操控性极佳,尤其适合军警日常携行。
独特弹药:9×18mm马卡洛夫弹
与西方常用的9×19mm帕拉贝鲁姆弹不同,PM使用的是9×18mm马卡洛夫弹。
这款弹药口径略大(9.2mm),但药量相对较少,初速在315~330 m/s之间,穿透力不强但动能充足,更适合近距离制服目标。
该弹药专属化设计也确保了苏式系统的独立性,不易被西方弹药兼容。
实战表现:不完美但够用
PM手枪虽不具备现代战术手枪的大容量、导轨系统或人体工学握把,但它的简约设计在实战中反而成为优点。
曾有越战、美苏冷战特工、阿富汗战争等多个战场场景中,它都被证实拥有极高的抗沙抗尘能力,不挑弹、不挑人,维护简单。
缺点方面,PM手枪的弹容量偏低,仅8发;射程和杀伤力有限,且快慢机设计略显落后。
此外,由于结构紧凑,过热后枪管散热不理想,持续射击容易影响精度。
全球扩散:冷战遗产仍在服役
除了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东欧各国、中国(54式变型)、朝鲜、古巴、越南等国家均有装备、仿制或改进版本。
例如保加利亚的“阿尔卡”,东德的“PMM”,中国的“59式手枪”等。
时至今日,在部分俄罗斯地方警察、亚洲和非洲国家基层军警中,PM仍在使用。
它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战争纪录片与民间藏枪收藏中,是名副其实的“冷战遗产”。
总结评价
马卡洛夫PM是一款经典的冷战制式手枪,代表了苏式武器的设计哲学:“够用即好、维护简便、成本低廉、性能稳定”。
虽然放在现代手枪横评中它已经略显过时,但其在战术简便性与战场适应性方面,依旧具备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对于军事迷与收藏爱好者来说,它更是一件承载历史的实物标本。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概念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