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题词,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保护长城的热情。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2024年,在长城文化节举办前夕,由时任《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李红艳策划、文学版责任编辑傅洋执行,发起了“记忆里的长城,我与长城的故事”征文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讲述自己的长城记忆。在发布启事短短半个月内,征稿信箱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上百封邮件,人们踊跃诉说自己对长城浓厚的感情。作者中汇集了老中青几代人,不同的年龄、职业与经历,但都同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长城内外是家乡:我和长城的故事》一书收录了本次征文的精品之作,这些作品的作者,有生活在古北口长城脚下,四十年前为呼吁保护长城向媒体发出求救信的郊区干部。有20世纪80年代以工人身份用508天时间徒步6000多千米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最终成长为长城学者的董耀会。有当年响应“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号召,全家省吃俭用捐出一年积蓄的普通职工。有三十年拍摄长城,“用影像为长城写诗”的摄影师李少白。有长城保护研究的“国家队”——长城保护工程项目管理组“80后”骨干张依萌。有行程十万多公里,拍摄了七十多万张长城照片的“90后”摄影师杨东。有一年四季在野外长期独自穿越,收集散失的长城碑刻资料,用绘画、拓片等方式记录长城现状的古建画家连达……
展开剩余76%我们相信,保护长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传承长城文化,人们只有更多了解长城背后的故事,才会心存敬畏,才能从心底自发保护长城。 因此,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本书的“作者”队伍,加入“长城保护者”的队伍,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共同守护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精彩文摘】序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城一条巨龙,从古至今,穿越千年,蜿蜒万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脊梁,彰显着众志成城的奋斗之路与民族之魂。一代代炎黄子孙,行走、攀登、触摸,感悟那古城残壁间的风霜洗礼与岁月沉淀。
长城对于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与记忆。这条蜿蜒万里的东方苍龙,早已挣脱了青砖条石的物理边界,随夕阳照拂城垣,在每个人的精神疆域里投下千重倒影……
北京段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彩华章:襟喉重地古北口,京师北门黄花镇,重门天险居庸关,北门锁钥八达岭,长城大观金山岭,雄奇俊秀慕田峪等举世闻名的长城奇景,都雄踞于此。长城文化带与北京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共同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彰显了古都文脉。
北京的媒体也与长城保护渊源甚深。四十年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984年6月,时任《北京晚报》新闻部记者的苏文洋在常年采访中了解到北京的长城失修严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决定通过媒体发起一场社会捐款活动。在得到报社与北京市委的支持后,1984年7月5日和6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分别在1版刊登了一则消息——为保护历史文物,加速修复长城重点地段,举办“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
赞助活动的启事见报后,立即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和响应。7月5日当天晚上,习仲勋同志对《北京晚报》记者说:“这是一个好的活动,是件大好事。”并为活动题词。一个多月后,邓小平同志为活动题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
前来赞助活动委员会办公室捐款的人排起了长队,启事刊登八天后收到的赞助款便突破一百万元。延庆县西拨子乡岔道村张志有等十二户农民,献出长城砖石一千五百多块……与此同时,书信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寄来,感人肺腑的事一件又一件。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影响力延续至今。为宣传长城,弘扬长城文化,北京市从2019年开始举办长城文化节活动。2024年,在长城文化节举办前夕,由时任《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李红艳策划、文学版责任编辑傅洋执行,发起了“记忆里的长城,我与长城的故事”征文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讲述自己的长城记忆。这是一次没有设立奖金和奖项的征文活动,但在发布启事短短半个月内,征稿信箱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作者的上百封邮件,人们踊跃诉说自己对长城浓厚的感情。
作为选稿编辑,我时常为稿件内容所动容,面对大量优质来稿,心中实难取舍。最终,在众多的投稿中,编辑部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稿件刊发在报纸版面上。作者中汇集了老中青几代人,不同的年龄、职业与经历,但都同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其中,有生活在古北口长城脚下,四十年前为呼吁保护长城向媒体发出求救信的郊区干部。有20世纪80年代以工人身份用508天时间徒步6000多千米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最终成长为长城学者的董耀会。有当年响应“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号召,全家省吃俭用捐出一年积蓄的普通职工。有三十年拍摄长城,“用影像为长城写诗”的摄影师李少白。有长城保护研究的“国家队”——长城保护工程项目管理组“80后”骨干张依萌。有行程十万多公里,拍摄了七十多万张长城照片的“90后”摄影师杨东。有一年四季在野外长期独自穿越,收集散失的长城碑刻资料,用绘画、拓片等方式记录长城现状的古建画家连达……
有人少时初登长城即被震撼,立下终身报国之志;有人像守护至爱双亲一样守护长城这位“老人”,奉献毕生精力与心血。受限于版面,我们只能选取极少一部分稿件刊发,更多征文“遗珠”没能见刊。在此,我们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征文的参与者,从一个个故事中,感动于你们对长城的一片深情与挚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城,愿本书能唤起你与长城的一段记忆。长城的故事,厚重沧桑、代代传诵;长城的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北京日报》副刊部责任编辑 傅洋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概念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